贡井区挖掘井盐文化 推进“文化兴区”战略

四川经济日报 四川经济网自贡讯(特约记者 陈庆 记者 李远驰)8月初,名为“盐泉”的大型雕塑亮相贡井。

    “雕塑造型像一口喷薄的盐井,又像展翅高飞的翅膀,既展示了贡井盛产井盐的历史,又寓意贡井正在腾飞。”贡井区建设局负责人介绍,作为城市风貌塑造的点睛之笔,该雕塑充分体现了把贡井的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景观打造的理念,将成为贡井标志性的景观节点。


盐泉雕塑

    作为千年盐都的发源地,贡井区有着悠久的盐业生产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贡井区在大力实施“文化兴区”发展战略中,深入挖掘井盐文化底蕴,着力塑造文化品牌,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位于贡井老街的陈家祠堂是川南地区宗祠的典型代表,也是贡井因盐设邑、因盐行政的重要历史物证。曾作为清朝荣县贡井分县县丞居所的陈家祠堂,是自贡地区惟一保存下来的县衙署,它是由正堂、厢房楼、戏楼构建而成的砖木结构四合院,布局独具匠心,建筑精巧玲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雕刻件更是美夺天工。

为擦亮这张井盐历史文化名片,2009年7月,贡井区开始对陈家祠堂进行排危修缮。“贡井区投入200多万元对陈家祠堂进行排危修缮,足以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井盐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重视。” 工程项目业主单位、长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杨清如是说。

作为贡井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工程的开篇之作,为使陈家祠堂排危修缮成为文物维修的典范工程,贡井区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设计院对维修方案进行设计,通过招标确定了具有国家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的企业作为施工单位,并成立了技术专家小组,负责对维修方案设计、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施工中严格按文物原有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四保存”原则进行,并建立防腐、防火、防雷、防白蚁等防护体系。

经过一年的精心修复,如今,一座古色古香、精美绝伦的祠堂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随着陈家祠堂排危修缮工程的完成,贡井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第一期工程中的一段古街、一个会馆、一座大院的整修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据了解,在贡井井盐文化核心区,共有省级文保单位4处,市级文保单位11处,区级文保单位11处,目前已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11处。依托这些独有的井盐文化资源,贡井区正努力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的大公井旅游文化景区核心景区面积达2.3平方公里,覆盖了佛、盐、民俗文化等内容,分为八里秦淮休闲娱乐区、河街老街古盐文化景区、天池山生态公园及佛教文化旅游区、金流井盐卤浴区4大景区,是自贡打造井盐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区域。


盐泉雕塑

    在加大对重点文物古迹修缮和开发力度的同时,贡井区十分注重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建设和景观的打造中。长征大桥东南连接筱溪街和贡井街城区的重要桥梁,在大桥的设计和建造中,贡井区以体现井盐文化为主题,在桥的护栏上雕刻有“大公井”在内的100幅井图文字浮雕,有“紫云观潮”在内的贡井古盐场井灶十景图、缠枝牡丹浮雕等,桥头建有“井”字雕塑,巧妙的将贡井二字融入其中,集中凸显了贡井悠久的井盐文化和历史遗韵。

在实施平桥瀑布景观改造的过程中,贡井区也尽可能的保留了古平桥和盐运码头的历史文化特征。

为进一步挖掘井盐历史文化,贡井区成立了大型文史资料编著委员会,深入乡镇、企业以及盐业历史古迹遗址,先后赴成都、宜宾、荣县、富顺等地,收集文史资料100余册,图片900余幅,整理文字资料40余万字,成功编辑出版了大型文史资料专著《盐都发端•贡井》一书,系统展示了贡井盐业历史的久远、经济的繁华、文化的昌达。大型学术专著《贡井区盐业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不久也将出版。